前文說到數據流通對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性,若歸納全球主要城市或地區的大數據發展經驗,可發現主要涉及八大方向:
(1)建設、完善網路基礎設施,推進高速網絡;
(2)推行電子政務,打造數位政府;
(3)研究數據深度分析、加強精細化城市管理;
(4)引導數據開放共用;
(5)保護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安全;
(6)提升數字經濟,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
(7)鼓勵企業、研究機構和學校共同參與;
(8)培養各級大數據專業人才。
自從大灣區綱要提出有關加強數據增值的方向,我認為有些工作實屬當務之急。除了上述八大方向,一個必須補充的缺失是,我們對粵港澳三地相互之間數據資源的理解問題。在我之前做過顧問的大數據項目(包括北京市智慧城市)中,數據資源盤點永遠是先行動作,這是唯一可以解決資訊孤島問題、打通數據資源的基本功。例如北京市在建立領導駕駛艙(市長數字辦公室)及重大智慧城市專案前,都花了大量時間盤點政府和社會的數據資源,所以數據資源積累也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前提。
金融醫療民生可先行先試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數據流通存在明顯障礙,主要關乎「一國兩制」下實現數據安全流動的政策差異,同時市民也很關注個人隱私數據是否得到保障。大灣區綱要中提到設立的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正好為數據安全技術和數據治理方式提供良好的沙箱環境。
此外,我建議試點需要具備以下特徵:第一,高度資訊化;第二,具備數據規模;第三,對粵港澳的跨境業務有貢獻;第四,技術有助加強風險可控。鑑於以上特徵,我們可以挑選金融、醫療、民生服務的試點專案作為先行先試,料可對其他領域起到「一通百通」的巨大示範效應。
最後我想加入一點我的個人感受,在建立高度智能化社區的同時,高科技與社會倫理的關係絕對不容忽略,這也許是未來比起數據治理還要嚴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