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地懶惰 AI時代新技能

記得小時候因為父親職業關係,家裏很早就有電腦。我的數學功課就在「高科技」支援下,高速完成任務。後來給老師發現後被判決為「好食懶飛」,可惜我沒有因此而改過自新。

習慣用電腦來計算,副作用也很明顯,因為到現在,雖然我的邏輯思考能力較強,心算能力卻依舊極差。

經歷時代變遷,我們也曾經為了放棄算盤、毛筆,甚至取代紙張而使用電子簽名等工具而不習慣。因為工作需要,我的文章都是在手機上完成,收集回來的資料幾乎百分之百存在雲上,軟體又會根據我的資料推薦新的資訊給我。

我們的工作方式會隨着人工智能(AI)的來臨而急速變化,但更值得思考的是下一代教育的內容及方式會否變得有所不同。

最近有一件有趣的案件發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名途人在一家小客棧滑倒了,當事人提出起訴,最終該案件的被告贏得了判決,但被告的律師卻要求法庭返還他們的律師費用。安大略省的法官質疑,在這個案件上律師有故意多收費的嫌疑,他對費用提出了兩點質疑:第一,判例資料可以更有效使用資訊技術獲取,有些更可以在公開網站上免費查詢到。第二,如果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工具,調查時間將會短得多。因此,調查費用這部分可以有所縮減。

事實上,法官的邏輯可能是對的,但他假設律師應該有使用科技處理工作的能力,這就不一定站得住腳了。再者,法官亦未考慮到業界使用人工智能的情況以及在法律調查領域的應用成熟度。使用這些產品的費用又是多少?有沒有事先得到專業培訓?當然,美國部分法律界人士已認同,利用電腦輔助複審優於其他手段。

無論如何,這個案件讓我們得以一窺司法判決的未來,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它亦至少提醒了我們:要開始知曉AI的能力,考慮在平日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使用科技的可能性,我們很可能正在邁入一個不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就被判斷為疏忽職守的年代。

記得以前有一位大學時的恩師教導我說:「聰明地做到懶惰,沒準也是一種技能。」對於我這種「好食懶飛」的人來說,這時代也許來得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