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愈流通 壟斷愈困難

近日很多人詬病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憑着先行優勢得到大量數據,由此形成數據壟斷。這樣的心態到底是仇「富」, 還是真有其事?

要了解這事情,我們先要明白數據驅動的根本動力,此前「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的最新互聯網趨勢報告中就提出一條公式「數據量 + 利用率 = 增長」,道破了數據量是企業未來增長的關鍵要素。

去年全球已有逾半人口即38億人是互聯網用戶,手機使用者每天在移動設備上花費的時間平均超過220分鐘,在這種趨勢下,我認為前面的公式同樣可以表達為「數據量 + 利用率 = 使用者體驗」,當良好的使用者體驗與數據獲取能成為數據閉環,讓數據的獲取集中力度及品質提高,我叫這種現象作data harvesting。這正是過去谷歌、臉書、淘寶、微信所依賴的方程式,成為一方的數碼贏家。

強制分享恐難協調

為了提防數據壟斷,有人覺得可以效法對付商業壟斷的做法,禁止規模過大的公司令消費者失去選擇權。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的學者則建議,不如迫使超過一定規模的企業向規模更小的競爭對手共用他們的部分數據。然而,我的疑問是:大家如何知道大企業擁有哪些數據?

如果要建立一個數據持有者清單,強制要企業共用資源,是否符合商業邏輯?我相信協調工作的難度超乎想像,恐怕會出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因此,我認為更積極地推動政府及公共機構的數據開放會更容易實行,中小型創企也可從中得到創新機會。其實,世界各地政府都意識到這一點,而且正在推動開放數據政策。至於某個企業的數據在行業內高度集中,僅是個人數據被濫用的誘因之一,因為壟斷會讓民眾更加投訴無門。

無論如何,創新動力正從人類智慧轉向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誰能獲得最多數據,誰就將更富創造性。

數據的收集和重複利用非常有價值,但是,數據過於集中在某些企業手中絕不是一件好事,差異化才是創新之源。因此,我一直在不同地方推動數據流通,筆者深信數據總體上愈流通順暢,某些別有用心的企業就愈難以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