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淘宝再打一仗(2)

原文来自决战大数据升级版(前言)

有一天, Lucy 忽然把我叫过去说:“现在淘宝很需要你,淘宝的数据体系需要你去整理”。那是2012 年年底,也是我在支付宝的黄金时代,就这样我来到了淘宝,开始了我在阿里后4 年的光景。

调职到淘宝网其实並非偶然,当时集团内普遍认为淘宝网是集团的数据来源,供血系统,更生动的说法称为“子宫”。如果数据资源管冶不好,谈何大数据战略及数据未来。

由于我已经在支付宝打了一场胜仗,所以可以照搬很多顶层设计到淘宝使用。但我也不能完全照搬,因为淘宝使用的顶层设计有些跟支付宝一样,有些却完全不一样。淘宝跟支付宝其相比其实要复杂很多,淘宝本身是个自下而上的组织,是个极其复杂的生态圈。有趣的是,当我来到淘宝时,居然面对的情况恍如回到了入职支付宝时的情形:团队的人差不多都走光了,我感觉就像踏上了一块杳无人烟的新大陆——分析师只剩下几个人,而且我被告知这几个人还会陆续离开。面对这一切,我做了一个今天想起来仍然感觉很勇敢的决定:我说我不会带支付宝的一兵一卒过来。所以说,我是在支付宝建了一个完整的团队,然后在淘宝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团队。这段经历其实让我很痛苦,但也是极为珍贵的人生经历。

有一件事鲜为人知的事情,帮助了我在淘宝的落地工作。那就是我在eBay的工作经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有了一些经验, 而且因为曾经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对淘宝网比较了解。加速了我对业务的理解,因此与三丰(时任淘宝网总裁)的合作特别投契。

和支付宝时代面对的团队不一样的是,我需要同时管理分析及技术团队,所以在淘宝不用经历支付宝前期那段业务分析和数据技术目标不一致的痛苦。当时,淘宝的数据技术团队很乱,而且是累积多年的乱,所以要整理淘宝的数据体系,只用顶层设计和数据产品的方法来做,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还好此时我已经有很多经验,加上当时的总裁三丰跟我的感情非常好,比起我在支付宝时,其实办事更容易。比如在支付宝我还不能直接问Lucy 到底你要什么,但在淘宝我可以随时到三丰办公室问他要什么,在支付宝我只是一步步尝试满足Lucy 的需求,而在淘宝我有管理层的绝对支持。所以,我遇到的问题都是来自内部,没有外在问题。在淘宝的分析团队中,我也同样分别推出了“白米饭”“突击队”和分析框架。不一样的是,我们很难给淘宝定KPI 去说达到某个程度就是做得好。如果你说这样就好了,你会发现另一个指标可能就不好了。也正因如此,当我们要建数据产品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想用一个自上而下的方法去做,最终发现这在淘宝行不通。

相对于支付宝而言,淘宝更像一个江湖,兄弟情更浓厚,单靠上级命令不一定行得通。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创新小步快跑,但绝对不利于推行统一管理、标准化的事情。

尽管得益于我在eBay 的经验,对淘宝这样的双边市场比较熟悉,但后来我依然觉得淘宝的生态圈非常复杂,其分析框架和支付宝非常不一样。当我发现自上而下的方法不行之后,我就逐步去做更多能发现问题的数据产品,总体来说还是:坚持数据泛化的方向。在阿里淘系这样自下而上的组织来说,因为权力已经下放给每个“小二”。泛化一个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每个“小二”需要数据帮他们做决策的时候,如果让他们每个人都用数据产品,这相比在支付宝时期其实更容易。反而因为数据非常零散,我们要决定到底如何做好一个数据产品,知道如何化繁为简更重要,因为虽然有资源,但是要用资源的人也很多。

关于在淘宝所做的数据产品我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移动终端。那时候,很多淘宝的消费者都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我就决定我们一定要做移动版的阿里数据App。淘数据这个PC 产品在我来淘宝之前已经存在,只是一直不温不火,不是没人去使用,而是产品的用户体验不好。因此,当我们用移动版取代PC 版之后,发现很多高管及中层管理一下子变成了午夜常客,我就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此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数据服务,当时需求也已经显现出来。因为我们这个部门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数据分析,还有数据底层的搭建。虽然我的业务分析团队当时只服务淘宝,但是数据技术团队要服务天猫、淘宝、聚划算等多个业务部门。这需要我们在数据服务上分几个层面去做:

一是除淘宝之外的天猫、聚划算事业部的数据产品我们也帮他们做了;

二是我只建数据中间层,别的部门可以用我们的数据中间层来建他们的数据产品;

三是提供数据服务,我用早期的数据服务方式把数据输出给其他部门使用。这就是我在淘宝的前半部分时间的情况,上半身(分析师)服务淘宝,下半身(数据底层)服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