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 – 撰文:謝德勤
新冠疫情改變很多企業營運模式,更積極主動將業務數碼化,數據變得有價有市。大數據治理公會召集人車品覺直言,近日接到不少大公司管理層的接洽,包括傳統大企業,希望公司數碼轉型,以提升競爭力。
迎合大潮流,他認為香港需發展出數據產業生態圈,但培養數據人才,市場上必先具備開發大數據應用的機會,變成了「雞和雞蛋」的難題。
「開發數據的技術,除了數據中心,亦要建立數據生態,培養協助開發、整理數據的人,即懂得『治理數據』專才。」車品覺建議,政府應牽頭「製造機會」,由於擁有大量數據,政府可開放更多數據,發展大數據應用程式,招聘畢業生為香港建立應用,數據資源變成全港可用,推動數據產業。科技園可擔任協調角色。
「數據共享之下,數據價值可變成1加1大於2、甚至3倍數效應,就是建立數據生態的目標。」
香港有潛力發展數據生態
車品覺指,疫情下,傳統企業對數碼轉型,興趣比以往大了很多。「我曾與多家公司會面,研究數家的業務之後,認為香港發展數據產業不乏機會,企業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具備不少獲取數據資源的能力。」然而,傳統企業老闆往往「不知下一步如何走」,希望覓得具經驗的人才,以出任首席數據官、首席數據科學家等,以助一臂之力。
對大企業而言,覓得理想人選固然不容易,市場又缺乏培訓。車表示,即使首席數據官以下的數據架構師,也往往花5年時間沉澱,才培養出一位。本地院校唸數據科學畢業生,暫時難以滿足需求。「以往畢業生加入企業,未能獲具體工作指示和培訓,結果往往只是為老闆編製業務報表。」
車建議,香港大公司主動打開數據生態,而擁大量數據的政府,嘗試發展大數據的應用,讓市民了解大數據好處。他認為,金管局計劃構建商業數據交換平台,樹立了良好典範。「金管局明顯找到了一個生態,金融公司想貸款予中小企,接合眾多數據點,金管局成數據交換的中心,數據通了,知道風險水平,可借多少予中小企。」
數據中心定義轉變 要提供增值服務
香港若要發展數據產業生態圈,車也認為青年訓練不可少。「青訓就是帶領青年,以實習形式入公司,實習6個月再返來,識見就不同了,環境令一個人進步。」
車品覺談到數據中心,指近年數據中心的定義,不再是廿年前「將數據搬來搬去的搬運工」,而更注重增值服務,讓用戶更易建立數據分析,甚至專門加速特定算法,或者改善管治數據的安全,如保障數據,不會在未獲授權下,轉予第三方;處理外來數據,如何整理,甚至屏蔽數據的內容識別;甚至託管數據服務:「我借數據給你用,但我不太相信你,所以將數據託管於數據中心,你用的時候就問託管方取。」
數據成產業 歷兩大階段
內地近年也大力發展數據經濟。2018年9月頒布了《上海市公共數據和一網通辦管理辦法》,明確上海公共數據開放的要求。2019年,北京頒布實施政府法規章《北京市公共數據管理辦法》,加快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大數據條例》起草編制程序,為數據開放提供制度依據。
車品覺指,從技術和生態,香港的生態大概落後內地兩至三年。「互聯網時代,兩至三年的差距很恐怖,足以令一間公司淘汰,或者後來居上,兩至三年對互聯網而言,剛好是一個完整周期。」
他認為,數據成為產業,要經兩個階段;先經「產業數據化」,即產業本身還未數碼化,透過數碼化,提升了產業效率,「以前入餐廳叫外賣,現時以手機叫外賣,令外賣量倍增」。「產業數據化」之後,才出現所謂「數據產業化」,再有人利用數據開發算法,優化營運,兩者間互相循環,就會有網絡效應互相演進。
他指出,「數據產業化」衍生出來的未來商業模式會是前所未見,例如「能否用數據找到一個最佳地方開咖啡店」、「能否透過數據組織拍一部電影」。
數據競賽 港有能力追落後
香港科技園一直建立本地的數據生態,也是生態先行者和基礎建設設計的執行者,本身又是一個多邊平台,統籌各方面的需要。科技園公司作為將軍澳工業邨的管理人,也負責促進數據產業的土地資源運用,協助香港加快建立數據生態,物色合適的技術夥伴。
車品覺強調,香港毋須因落後其他地方而灰心,科技並非直線發展:「若能採用了合適的科技,可能很快淘汰早前先進兩三年對手。關鍵是,香港做這件事時,是否聰明地執行。」所以,本港未來需要的數據中心,必然是具產業前瞻性,能支持數據產業的急促發展,不再是傳統以單純租賃地方作儲存為主,而是優先以提高數據應用水平為目標。
而且,香港還可借助大灣區力量,若香港融入大灣區,亦可發展出新局勢;「足以氹到全球人過來灣區開公司,若做到這地步,科技園、數碼港的角色——營造生態的工作,就大功告成。生態不會認住你是否香港人,(反而)生態是會吸引一些覺得在這發展,能令我成功的人。有了生態,人才自然流入香港,所以要以(發展)『格局』來吸引人才,非短期的錢(薪酬待遇)或商業模式。」
香港眼光必須放遠,不固步自封,吸引全球最佳的技術和人才,才能在全球數據競賽之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