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訊社會50人論壇,一直關注資訊化對社會帶來的發展及衝擊。上周會議的重點議題是「什麼是數字新基建」,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社會正常運行的泛在服務,傳統基建中如鐵路、公路、機場、港口及水電等,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般相信產業技術革命始於1771年,以大概60年為周期推進(前半是安裝、後半是拓展期),當中對今天最相關的周期應該是1875年開始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所推動的電力、電報及電話網絡。而第五周期的資訊革命自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人類開始進入到資訊密集型的社會,智慧終端機設備(例如個人電腦、智慧手機)、互聯網及移動通訊的安裝期;我們已經基本具備了即時通訊及資訊化的能力。
更精采的數字經濟在1995年開始在西方被提及,時至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新型基礎設施包括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5G受到很大的關注,也帶來了新一輪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變革,例如電子商務、無卡支付、智慧物流、便捷出行、線上娛樂、社交網絡等巳成為生活的主流。數位基建的支援讓更多的生活場景下的產品會變得更可監測、可控制、可優化,帶出全新的服務體驗。提到這次疫情,很多企業和個人經歷了一次數位化生存的強制體驗,線上辦公、線上學習、線上看病、線上消費得到強力激發。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暴露出新型基礎設施的不足,網絡的覆蓋面、普及率、服務品質等都出現漏洞。
這也說明新基建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發展新基建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很多,如技術、體制、模式等。但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管理層對新基建認知不足,可能會導致建設成效得不到發揮。新基建的要素、功能、成本結構、品質控制、運維要求等與傳統基建有很大不同,結果用了傳統辦法做新基建,就可能把資料中心當作蓋大樓、把建網絡當作修公路、把建系統當作買設備了。
數位基建雖然有着很多優點,但因為其網絡效應的特質,強者愈強也可能會做成贏家通吃的壟斷情況,所以數字世界的治理可能是必不可少的下個討論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