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下的數碼棄民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趨勢下,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生活會變得愈來愈便利,但在電子服務正在全速推進之際,有沒有想過會造成一種新社會現象叫「數碼棄民」呢?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在新時代的驅動下,一些弱勢社群會較容易成為「數碼棄民」,筆者嘗試列舉說明:

自我排斥:不少人會較為討厭變化和懼怕接觸新事物,並且相信新科技已超出了自己能應付的能力。由於技術總是在不斷變化和急速發展,因而感到落伍而無法學習及適應。

財務排斥:低收入人士因為財務理由而無法使用新的技術功能,例如購買具有上網功能的智能設備,並且要持續支付流動數據費用。

技能排斥:對於某些社群來說,新技術對他們而言過於複雜,不僅對基本的認知不足,而且缺乏對科技原理的理解。例如,可能簡單地像上網填表就會窒礙他們,更加糟糕的是這群人都不知要往哪裏求助。

地理位置:偏遠地區缺乏寬頻網絡及移動基礎設施較為落後,意味着這些地區陷入覆蓋盲點,居民自動被排除在服務範圍之外。

由此可見,少數被數碼化排擠的群體,其排斥源是多種多樣性,包括年齡、教育、殘障、收入、地理位置、文化或語言等因素。而那些已經處於社會或經濟劣勢的人,被數碼排斥的可能性要高出數倍。我們必須要意識到數碼排斥與社會排斥是密不可分的。

根據香港政府在2019年的調查研究中,共有597萬人已擁有智能手機,其中15萬人擁有兩部手機或以上,滲透率雖然高達90%,但還有10%是潛在的「棄民」,據悉3個老人家中,便有一位沒有智能手機。在內地,有2.54億老年人,近75%都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甚至沒有智能手機。

所以筆者建議政府在建立智慧城市的同時,應該明確計劃如何解決那些上網知識或數碼技術水平有限的人的需求。因為數碼化轉型,有可能加劇那些被數碼邊緣化人群的不平等現象。社會福利機構應該思考怎樣加強這方面的培訓配套。世界上很多政府已經在探索用類比和數碼系統分層的方法,以確保不同的弱勢社群不會被數碼轉型過程中遺棄。

車品覺_紅杉資本中國專家合夥人、阿里巴巴商學院特聘教授暨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