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數據互通兩難待解

十九大報告提到要更好地以城市群為主體,建立更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其中「京津冀」和「粵港澳」成推動重點。基於粵港澳的地理及歷史優勢,形成了一種濱海經濟形態,以開放、創新、國際化為特徵,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作為濱海的經濟體,港澳其實肩負了國際化的重要角色,正因如此,我過去一直推動區內跨境數據的互聯互通。

今年貴陽數博會上,我們以華人大數據學會的名義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暨國際分論壇」,來自粵港澳與貴陽的政府高層與行業專家,深入探討從大數據到建設大灣區所面對的問題。

一、資訊孤島

粵港澳大灣區內存在一個國家、 兩種制度、三套法律系統的現狀。實現粵港澳的區域一體化優勢互補,首先需要跨越制度的協同,亦包括實現粵港澳間的數據安全流通。然而,現時三地市民都面對很多因為資訊不暢通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別的不說,我還記得在杭州工作時,想申請一張內地的信用卡實在不容易,買火車票又必須排隊。10年後從杭州回到香港又遇上另一問題,我在香港用不到內地的信用紀錄。同理,企業的資訊孤島問題比個人影響更深遠。雖然各地政策有差異,但正如港珠澳大橋解決的是人流車流問題,數據是否也可以建立一條「高速公路」呢?

二、互惠互信

數據共用是現實需求,但數據安全難題也須解決。有別於網絡安全技術,數據安全的判斷更講求以應用場景為依歸。跟全世界很多城市領導人一樣,香港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觀點就是開放數據。毋庸置疑,各領域的數據開放,尤其是政府數據開放,安全合規是基本。惟數據開放與共用關鍵又何止安全合規那麼簡單,我一直覺得首先還是需要解決互惠互信機制,涵蓋弱勢群體及中小企的參與,才可真正鼓勵數據共用。屆時全民享用大數據的日子或許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