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需大數據決策系統

「香港智慧城市峰會2018年」上周在會展中心舉行,探討香港未來建設智慧城市的基本條件。從國內外成功案例可見,智慧城市要有一個懂得運用大數據作決策的智慧政府,當中能充分滙聚大數據的基礎建設是關鍵之一。

政府面對困難多於企業

近幾年服務於多個城市的數據委員會,我體會到各地政府推進數位化城市的困難,相對於傳統企業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十年來的落地經驗告訴我,這種轉型分為數位化、數據化、數學化3個階段,能玩得轉的企業大部分是borndigital的互聯網企業。

過去20年的大數據生產者無不是互聯網的超級企業,而且都是隨着新時代社會需求而集中於搜尋引擎、電子商務、溝通/社交軟體等領域。

在這過程中,大數據成為了創新企業的重要原料及資產。在移動智慧終端機、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普及下,民眾對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已經有着新期待。

洞悉這種變化的城市也主動求變,例如杭州政府就推行了「最多跑一次」計劃,通過資訊標準化及數據共用,簡化各種申請流程,基本上把政務服務在網上全覆蓋。

南韓首爾政府更通過大量手機位置數據,分析夜間乘客出行需求而重新設置夜間巴士路線,提升乘客的便捷及安全度。

各部門須協作互通

隨着政府推動數位化城市的步伐加速,上述兩個案例顯示大數據可以作為連接工具,把不同政府部門的服務化繁為簡,並以大數據作為更精細化的分析工具,尤其是涉及跨部門的審批。

你應該更容易體會到,為什麼智慧城市的背後需要一個讓政府變得更聰明的大數據決策系統,但前提是必須處理好各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

英國倫敦在這方面走得很前,為了協調跨部門的協作而特別成立了Greater London Authority’s IntelligenceTeam,讓不同機構的數據更容易打通,共同為「智慧城市」目標服務。

我想強調的是,近年來大數據被體現為人工智能得以重生的原料,但大家千萬不要忘記,大數據同時也是協助政府和企業做好決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