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變數據型企業的推手:看大數據,經理人要有兩張儀表板

當初馬雲領先喊出阿里巴巴轉型為數據型企業,背後最重要運籌帷幄的推手就是車品覺。車品覺說:「一切數據收集的出發點都來自業務需要,或可以應對未來的業務發展。」而這必須要能反映在經理人每天看的兩張儀表板。

  • 採訪整理 吳韻儀  天下雜誌出版

2020-04-20

在世界各國奮力對抗病毒的戰役中,運用大數據又成了進步指標之一。有些人認為亞洲在這一次的抗疫中比較成功,運用大數據是關鍵之一。

「台灣很快用數據讓大家知道哪裡可以買口罩,就是很好的切入點,」大數據專家車品覺在香港觀察。企業用數據也是如此,切入點定成敗。

「如果想要大數據做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兩、三年才看得到成果,注定失敗,」這是阿里巴巴前數據委員會會長車品覺的經驗,讓數據對目前的情況有幫助、很快產生價值,才是能成功的大數據切入點。

談企業如何用大數據做決策、轉型,鮮少人比車品覺更到位。當初馬雲領先喊出阿里巴巴轉型為數據型企業,背後最重要運籌帷幄的推手就是車品覺。

他從支付寶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再轉入淘寶,不但打通不同事業體系間數據的流通、又領先將重點轉向行動數據,成為阿里巴巴首任數據委員會會長,後來還帶團隊開啟阿里巴巴旗下的團購版圖聚划算。

在數據這個新興領域,車品覺已經連戰了十幾年,範圍愈來愈廣。他離開阿里巴巴後,被知名創投紅杉資本網羅,擔任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讓他從電商跨向不同行業,挑戰更多不同行業的數據轉型難題。

疫情之後全力衝刺,數位的競爭將更激烈。從行動網路到5G,企業再也不缺數據,真正的高手會用數據撬動新經濟動力,但是轉型做到數據化營運的企業很少,大部份的經理人都缺乏經驗。

到底如何用大數據驅動企業營運?轉型有什麼關鍵?下面是車品覺給經理人的建議。

Q:今天大家都知道商業環境已經因為大數據而改變,但是真的能用大數據幫助營運的企業還是很少,為什麼?

A:我認為今天很多企業最欠缺的是沒有好的數據策略,很多數據轉型的動作都是白做的,好比沒有把脈就開藥,本末倒置。今天很多人談人工智慧,好像人工智慧跟大數據是同義詞,但是人工智慧只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沒確認數據戰略而過早談數據技術,還沒確認方向就砸幾千萬,是沒有辦法評估成果的。

我們要有數據戰略,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數據可以達成戰略,就會開始要求良好的數據治理。沒有好的數據戰略,就沒有辦法提升數據的品質,因為提升數據質量是有成本的。

我離開阿里巴巴以後看的企業更多了,每到一家企業我都盤點現狀,包括企業的數據資料、數據技術、現況與希望達成的商業目標,確定業務目標與資訊缺口間的關係。如果不盤點這些,做任何事情都是碰運氣。

Q:什麼是數據戰略?其中的關鍵要素是什麼?

A:用簡單點的語言講,策略就是在長遠一點的時間裡面,該做什麼跟不該做什麼的決定。數據戰略就是要跟上企業戰略想要達成的目標。

舉例來說,阿里巴巴要做新零售,戰略目標就是在三、五年要達成線上線下整合,那我就知道如何規劃數據戰略才能達成商業戰略,讓線上線下高度對接,線上的數據該如何給線下使用、線下的數據又該如何改善線上的運作。

例如阿里巴巴線下的點都有wifi,是不是可以知道每一個到線下店的顧客是不是線上的顧客;顧客到線下店,我能在成本可負荷下搜集他在店裡有多久、看過什麼、跟店員講了什麼這些數據嗎?如何在顧客一走進店裡、沒有拿出任何證件就知道他是不是我線上的顧客呢?這些數據會影響隱私嗎?然後就會談到如何加強數據治理?

一切數據收集的出發點都來自業務需要,或可以應對未來的業務發展。

Q:轉型到數據化營運的過程是很多變動的,不斷有新的數據、新的工具加入,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經理人在過程中保持進度、不失焦?

A:很多的企業來找我一開始就問:現在很流行人工智慧,你覺得我們要公司要做什麼?我會反問他們:如果你用了人工智慧這個工具,期待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你不能描述出來自己期待的成果,怎麼知道進度?

經理人要有兩種儀表板,一個數據化轉型的儀表板,一個業務的儀表板。

例如像百貨公司這樣面對顧客的企業,如果還停留在這個月營收與上個月的比較、與去年同期的比較,那就是停留在以前財務的儀表板,敏感性還沒有到以顧客為主的大數據應用。

面對顧客的企業的業務儀表板不可能沒有顧客的維度。大數據已經讓我有清楚的用戶畫像,知道最討厭你、最喜歡你的顧客是什麼麼樣,業務儀表板至少要知道對你最好的顧客的營收貢獻是多少。

數據化儀表板讓經理人知道數據轉型到了哪個階段。有三個測試企業數據化程度非常好的問題,可以作為數據化儀表板。

我一般盤點完企業後,第一個問:今天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情況怎麼樣?如果共用很少,尤其是業務線之間的數據共用共享很少,那就還沒有進入大數據。
第二個問:員工用了多少數據分析工具讓決策更精準?另外再問:有多少重要的商業決策有使用外部數據源,讓決策變得更精準更好的?

Q:為什麼共享數據、外部數據很重要?

A:互聯網有個詞「外部化」。在互聯網的世界前,公司只要關注自己做的怎麼樣,但現在沒有一家公司、沒有什麼業務不是跟外部相通。大數據充滿了外部化。

舉例來說,有個顧客去京東、不來淘寶,如果我能拿到外部數據,我就會發現其實不是淘寶經營得不好,而是這個顧客是京東的粉絲,不是一般的顧客,我要花更大的力氣才可以把這個顧客搶過來,處理方法完全不一樣。

這種外部化的資料在互聯網世界非常關鍵,知道一點點的信息,就會影響全盤決策,如果你居然是沒有注意外部數據,肯定是沒有走上大數據這條路。

這就是大數據奇妙的地方。以前的數據是一個個獨立的煙囪,unsynchronize,不同步、不共享。現在互通了,就好像燈一下亮了,帶來的價值是很高很高的。

我們注意外部數據的同時,就會發現其實內部有些數據的分享沒做好。怎麼不內求、不懂用家裡的東西,反而花成本找外面的東西。

使用外部數據的時候要考慮成本問題,所以更要有精準的戰略、精準的目標,想30塊的外部資料能不能讓我賺35塊。

很多企業小範圍實驗的時候數據質量很好、成本小,但是放大到整家公司的時候數據成本就太高、無法進行了,迷信大數據的企業往往走到這一步,才發現自己錯了。

Q:數據化轉型有沒有適當的時機?有些企業業務比較單純,是不是不急著做數據化轉型?

A:你不做,不代表你的對手不做,當你不做、別人做的時候,就是你的決策已經在別人的決策裡面了,你的一舉一動對手都知道,但你還停留在啥都不知道。
每家公司做數據轉型都是有時間窗口。我看一些公司常會很感歎,它們已經過了時間點,轉型要花的力氣比別人多兩倍、三倍。

如果企業的業務比較簡單、架構也比較簡單,要說服大家的成本就低。如果公司已經有幾十個業務線、每個業務線都有老大,早就已經是山頭主義了才開始做數據轉型,簡直是比登天還要難。

整個企業每天產生了這麼多的數據,都是公司的數據資產,可能成為未來業務,所以數據不僅只是公司的原材料,也可能未來成為創新部門、或者跟別人合作的原材料,這些數據是需要有人去運營的。

這是數據業務化,是今天CEO必須思考的。今天收集什麼數據會有用、這些數據怎麼重複的給企業使用作為運營與創新的資源、怎麼讓這些數據流通。

企業之所以要成為一家數據驅動的公司,短期來講是要用數據作為工具、提高效率,但長遠來講,是要數據不斷在企業裡面流轉,流轉的數據實際上是公司裡面最重要的資源,把數據作為企業裡面的血液一樣供給每個器官使用,這其中有這麼多動態,最困難的是這數據還要能適應外部的變化,沒幾家公司做得好。

公司突然捨棄舊方向、換新方向,不僅業務要做取捨,數據也要做取捨,不可能長期留著已經不要的數據。大數據剛啟動的時候,不懂的人說數據越多越好,這是不可能的,數據越多負擔越大、複雜性越高,治理能力也要越好。數據不是越多越好。這也就是為什麼數據戰略這麼重要。

車品覺在新書《數據的商戰策略》中,給佈局數據營運的建議:

  • 關注業務決策的過程,從問題中尋找數據化的機會。
  • 建立規範,確保數據供應的品質及穩定性。
  • 促進企業內部數據共創與共享機制的建立。
  • 建設外部數據積累,以及有使用權的數據策略儲備。
  • 阻礙大數據發展的是倫理和法規。
  • 把「門窗」關好,數據越多,責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