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助银行掌握企业状况

上周行政長官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金融管理局正構建「商業數據通」,預計明年投入運作。這項全新的金融基建設施可統一對接銀行,企業能通過這個平台授權付款系統、公營機構或公用事業公司等服務提供者向銀行提供數據,讓銀行對企業的營銷狀況作出更準確的預測,從而減低企業提供抵押品的需要。

這無疑為香港的中小企業(包括小微企業)邁出重要的一步。從本港的營商環境而言,對政府、銀行、中小企是三贏局面,也是政府以數據治理作為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的首例。

筆者認為「數據通」的做法在內地並不陌生,但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數據通」的意義則非比尋常,因為「數據通」的經驗及拓展路徑將可以成為孵化大灣區,甚至受惠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中小企,透過跨境或跨區域的融資平台,獲得更加便宜、快捷及有效的融資服務。

綜觀中小微企面對融資問題的迫切性,有3類數據源覆蓋面是中小微企值得關注的地方:

一、To C(面向個人用戶)的企業︰企業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由於使用了某些服務供應商,例如互聯網、WiFi、電子支付、物流、社交平台、廣告營銷等服務而產生的數據,對企業的業務有影射作用,如果把這些散落在不同服務提供者的數據加以滙聚及整理,可以成為預測企業業務狀況的重要憑證;

二、To B(面向企業客戶)的企業:在經營業務的過程中,由於同類行業中,上下游供應商及服務商的數據有關聯的關係,可以提供很好的交叉驗證及預測企業的業務趨勢,但問題是滙總這些數據的過程中,極需要找到各方都能互相信任的數據託管者;

三、微小企業(個人特徵較強):若要了解此類企業的經營狀況,可通過與信貸評級機構合作,收集那些擁有公共特性來源的數據,例如網購平台、電商代營運商、物流的數據等,用作信貸風險評估。

筆者過去曾參與類似項目,發現原來信用度量化的目的並不單有利於企業融資,對於跨區域企業之間的合作也發揮很大作用。最後還是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門可以向金管局學習,把數據治理能力轉化為科技創新驅動的力量,提升競爭力,鞏固香港地位。

車品覺_紅杉資本中國專家合夥人、阿里巴巴商學院特聘教授暨學術委員會委員